首页 > 资讯 > 仲尼弟子列传原文与注释 仲尼弟子列传原文及翻译

仲尼弟子列传原文与注释 仲尼弟子列传原文及翻译

仲尼弟子列传原文与注释 仲尼弟子列传原文及翻译

cc

本文标签:无

前段时间,风头正劲的华为子公司—海思公司又出招聘启事了。海思招聘的条件除了有高薪的诱惑、高智商的要求之外,还有一个硬性规定:人才必须是“中国籍”。这被很多人解读为“非我族类,必有异心”的公司招聘。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华为公司正为“中国梦”的崛起而做出另类的人才培养计划。华为招聘人才是兴国强国的政策,这不禁让人想起汉武帝时代的“举孝廉”政策。自西汉时期推行以孝为纲、以德为本的儒家思想作为吸收人才的国策...

来源:   主角:   时间:2022-08-25 19:54:48

小说介绍

前段时间,风头正劲的华为子公司—海思公司又出招聘启事了。海思招聘的条件除了有高薪的诱惑、高智商的要求之外,还有一个硬性规定:人才必须是“中国籍”。这被很多人解读为“非我族类,必有异心”的公司招聘。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华为公司正为“中国梦”的崛起而做出另类的人才培养计划。华为招聘人才是兴国强国的政策,这不禁让人想起汉武帝时代的“举孝廉”政策。自西汉时期推行以孝为纲、以德为本的儒家思想作为吸收人才的国策...

第1章

前段时间,风头正劲的华为子公司—海思公司又出招聘启事了。

海思招聘的条件除了有高薪的诱惑、高智商的要求之外,还有一个硬性规定:人才必须是“中国籍”。

这被很多人解读为“非我族类,必有异心”的公司招聘。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华为公司正为“中国梦”的崛起而做出另类的人才培养计划。

华为招聘人才是兴国强国的政策,这不禁让人想起汉武帝时代的“举孝廉”政策。

自西汉时期推行以孝为纲、以德为本的儒家思想作为吸收人才的国策,这让刘家姓皇朝在历史的长河里稳坐神州江山400多年,而且被沿用了几千年。

既然说到“举孝廉”,不得不说史太公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讲述关于孔子挑选人才的准则。

一、孔子的弟子们都是人才,如何从这些人才中挑选最适合的人做官。

西汉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无为而治”的时代后,汉朝的经济蓬勃发展,国强民富。

此时,继承刘家帝位的汉武帝需要一群忠心的人才帮助管理国家。相爷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并以此作为统一思想管束人民治理国家。

汉武帝和董仲舒不谋而合,开始以“举孝廉”的方式将儒家的思想推行到全国各地。

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弟子,也是一位儒学大师。他非常认同老师的思维模式,也认同这样的政策。

司马迁写了《仲尼弟子列传》以此陈述孔子对人才的看法,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观点。

孔子的众多弟子都是独当一面的人才,被后人成为七十二贤圣。然而,这些人之中有农民、有贵族、有老、有少、有高低、有贵贱、有德行好的、有伶牙俐齿的、有写文章特别牛的。

这些学习能力强,技术性的强的人才怎么才能适合汉武帝推行儒家独尊的思想呢?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德行是挑选人才的基本准则。

颜回好学,做事情从来不犯第二次错误,从来不把怒火迁移到别人身上。孔子认为他是非常适合做官的人才,可惜死得早。

闵子从来不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导致做错事情,让别人议论自己的父母。冉伯牛做事谨慎、说话小心,接待人彬彬有礼。

孔子认为这些弟子都可以胜任官职治理国家,可惜颜回、冉伯牛、英年早逝,闵子不愿意从政。

司马迁将孔子的三位德行高尚的爱徒放在文章的最前面,最终想说明一点,儒家挑选人才首先是德行最为根本。

有德行的人才可以不看他的出身,比如:冉仲弓、子路。

在《仲尼弟子列传》中孔子以小耕牛的形象比如冉仲弓。一是因为冉仲弓的家境相比孔子的其他弟子来说,相对贫寒。二是因为他非常虚心好学。

虚心有德行的人就可以做官,不论出身贫困还是贵贱。

所以,冉仲弓曾被鲁国季氏任命为一方管理者。那么,冉仲弓在为官的时候“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

在季氏任命的三个月期间,冉仲弓尊从德行,对上在待以礼貌。可是,他发现朝堂上领导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后来辞去了工作,跟从孔子游历。

司马迁通过冉仲弓的例子告诉汉朝的执政者们,选择人才不一定是要“贫穷好学而有德的人可以为官”。

同时,司马迁也通过这段话给颜回、冉伯牛、闵子做出肯定的认证。

贫穷的学生只要有仁德的人可以任命为官,那么同样富家子弟有能力有仁德者也可以为官。子路是鲁国的贵族,身份显赫、穿着奢华,为人嚣张,而且经常喜欢以武力解决问题。

很多人见到子路凶神恶煞的浮夸风,自然想到此人必然是一位没有仁德的人,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做官。

子路就像一把刚正不阿的剑、锋芒毕露、见不得贪赃枉法、叛国通敌的人。子路随着孔子学习后,经常被孔子教育做人。孔子曾告诉子路做人不能要有德行,而且不能太钢。

过于钢的剑非常容易折断。

太子蒯聩得罪卫灵公宠妃南子,出逃国外。卫灵公死后,南子让公子郢继承卫国王位。公子郢拒绝了南子的决定,并立了太子蒯聩的儿子姬辄为王。

历史上,姬辄被成为卫出公。而子路成为蒯聩的外甥孔悝的邑宰。

卫出公在位十二年,子路外出战斗时,国内发生动乱,蒯聩联合孔悝的母亲谋夺卫国王位,导致卫出公出逃。

当时,子路回城时听说孔悝被人胁迫,就冲进朝歌救主,结果,遭到蒯聩的手下石乞等人的截杀。

混战中,子路的帽带子被人砍断了,头上的帽子将要掉下来了。子路停下手将帽带子重新接好将帽子扶正。

谁知,子路的帽子扶正了,但是命也丢了。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路正冠”。“子路正冠”展现了子路作为官员的忠诚。那些记载故事的人也想告诉大家子路是一位有德行的官员。

司马迁通过《仲尼弟子列传》里的人物告诉所有选择才人的执政者,不能根据外貌和家境来判断人,而是通过德行来挑选人才。

这也证实了《大学》里的一句话: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自古以来,大部分人的特点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用来判断别人的德行。那么,能根据外貌和家境进行判断人的德行就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仲尼弟子列传》中涉及到一位能力非常凡的人才—宰予。

宰予这人的能力非常强,能说会道,家境也不错,但是孔子认为宰予不守孝道,没有仁德。

宰予在作为孔子的学生时,问孔子:“人要是守孝三年,是不是时间太长。君子三年不学习礼仪,礼仪就荒废了,三年不学琴,那么就生疏了。一年的时间,当年的谷子吃完了,新稻穗也长成了,一年的时间,家里收集的柴火都用完了。守孝一年应该可以了。”

孔子问宰予:“守孝一年,你心安吗?”

宰予面不改色地回答老师:“心安呀!”

孔子告诉宰予说:“既然你心安理得,那么你就这样做吧!君子在守孝期间,食而无味,听而不闻的心情。所以,君子是这样做的。”

宰予没有听从孔子的话,而且走出去了。

孔子则对其他弟子说:“宰予不是有德行的君子。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母亲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礼仪。”

宰予的基本做人的孝道已经失去了,那么这种人做官就是一种祸害。后来,宰我做齐国的大夫和田常一起叛乱,因此而导致灭族。

德行是做官的标准,也是为人的标准。

失去德行而做官的人必然没有好的下场,从古代的秦哙、蔡京、严嵩、和珅几乎无法以善告终。

《大学》有曰:“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做人先注意自己的德行。有德的人才会聚拢身边的人才,有了人才才会有土地资源,有了土地资源才会有钱,有了钱才发挥更大的用处。

司马迁在《仲尼弟子列传》中列举了子贡的案例。

子贡是孔子优秀的弟子,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官,有名的商人。

首先,子贡是一位谦虚的人,

孔子曾经问子贡,让他自己与颜回做一次比较。子贡自称比不上颜回。因为子贡认为颜回听一个道理能推断出十个道理,而自己听一个道理,推理出两个道理。

其次,子贡非常爱国。

田常想要在齐国搞叛乱,生怕国内的氏族的势力,所以为了支开他们的军队,建议氏族攻打弱小的鲁国。

孔子让子贡出征劝服田常。子贡二话不说接受了任务。

最后,子贡卓越的外交才能。

子贡出使齐国劝服田常攻打吴国,然后劝说吴王救援鲁国。

子贡再次前往吴国的世仇越国,告诉越王以厚礼麻痹吴王,并促使吴国与齐国的战争,最后以偷袭的方式进攻吴国。

越王勾践接受了子贡的建议。

子贡转而前往晋国,告诉晋王提防吴国战胜齐国后,会乘胜追击进攻晋国,让晋王做好了抵御吴国的防御。

晋王为此做好了强大的防御措施。

结果,齐国战败,田常被灭族。吴国先胜后败,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杀死。从此,春秋战国改变了格局,

子贡一次出使改变了世界。由此可见,子贡是一位非常了得的外交官。

后来的子贡先是从在鲁卫两国做过宰相,后辞职是从商,成为鲁、卫两国最富有的商人。

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子贡,然而,这不但说明了儒家的思想逻辑,而且还点名了像子贡这样有德行的人,不但可以安邦,而且还可以富国。

司马迁在《仲尼弟子列传》里用比较浓重的文笔描写了关于颜回、子路、子贡、樊迟等人。个人认为司马迁在给汉代的“举孝廉”的政策里提供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向。同样,也给一些即将参加举孝廉的人一份公开的实践模板。

为您推荐

小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