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特别“自我”?有些人却活的没有“自我”?今天在视频制作学习的群里,跟一位同学探讨什么是“自我”的话题,在他看来,“自我”好像是很虚的东西,我回头翻看了之前学习的有关“自我”的文章,大致跟他分享了我对“自我”的认知。
《到底什么是“自我”?》
“自我”是一个从小就开始被形成的概念。
我在以前文章包括昨天的分享中提到过《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 自我的定义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他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 心理学家“詹姆士”把自我分为“主我”与”客我“
“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
“客我”是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客我”则是制约”主我“的活动。
- 心理学家”米德“提出”镜我“,他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我在以前的文章提到过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 本我: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本我具有不合逻辑、不讲道理、不受道德伦理的限制,盲目非理性自私放纵的特点,通俗来讲,本我就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怎么高兴怎么来。
- 超我: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他一直限制本我的各种冲动,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侵犯的冲动,另一方面会说服自我以道德完善的追求替代物质等需求。通俗来讲,那就不是说我快乐不快乐,而是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有社会评价体系在这里制约,那道德原则往往来源于小的时候一些权威人士的影响,比如说父亲、比如说老师等等。
所以现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的快乐是有条件的,是在各种条条框框下去生活的,所以我们的超我是限制了本我,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冲突,很难平衡,所以这里又出现了第三个我,叫做自我
- 自我: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受现实制约的部分,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是人格中有组织、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
人格的三个方面,三个我,相对平衡,一个人才得以适应环境与现实
我在以前的文章提到过弗洛伊德的《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①自我评价能力
- 自我评价包括: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程度等,
- 社会支持因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
我在以前的文章提到过《“自我”测评表》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 生理自我
- 社会自我
- 心理自我
在目前很多人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达到第三个阶段——心理自我,当一个人达到“心理自我”、有自我需求的这个认识之后呢,他就真的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因为它是自主的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听别人说,或者是完全依靠别人的力量。
今天我再次把这个测评表分享给大家,让自己更好的觉察到“心理自我”,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更客观的认识自我:
【在6到7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
要求:
- 这些句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
- 按照你思考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
【可以先写五个、十个、逐步去写,可能最开始稍微表面一些,慢慢会越写越困难,困难也就代表着你在逐步的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一些特质了,当带着更多自己的思考时,想的越来越深入,对自己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入,当你写出十五、二十个词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这些词以前从来都没有关注到过,这些词可能我不去写的话,我根本想不到,当我写下来的时候,头脑当中可能会有新的感觉,带着这份感觉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