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左右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左右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左右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cc

本文标签: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左右1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指的是读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都离不开读书。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普及,真正静下来会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快餐式消化知识已经成了接受知识的常态化了,这样的无效读书是不能称之为“会读书”,所以翻开这本书,倾听作者给我讲解如何阅读。打开目录,浏览下来,发现这其实...

来源:   主角:   时间:2022-08-23 09:19:19

小说介绍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左右1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指的是读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都离不开读书。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普及,真正静下来会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快餐式消化知识已经成了接受知识的常态化了,这样的无效读书是不能称之为“会读书”,所以翻开这本书,倾听作者给我讲解如何阅读。打开目录,浏览下来,发现这其实...

第1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左右1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指的是读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都离不开读书。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普及,真正静下来会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快餐式消化知识已经成了接受知识的常态化了,这样的无效读书是不能称之为“会读书”,所以翻开这本书,倾听作者给我讲解如何阅读。打开目录,浏览下来,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实用性的工具书,和苏霍姆里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样,和字典放在一起,当阅读中有困难时,可以借阅书中的建议,从而重新阅读。这本书它是把我们从一个“教者”转变成一位会读书的“读者”,教导我们如何去真正的阅读一本书。寒假第一次阅读,读目录就让我有点想放弃读完它,确实有点难理解。但硬着头皮不停地翻看书中内容时,不得不反复又读了几遍目录,当然也不是一段时间里不停地翻看目录,而是每次阅读时,都翻看目录从而思考之前的内容,在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阅读里面的内容才有了一些轻松。两位作者开篇就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我认为,这里可能会指大部分不爱阅读的成人,或者说,是并没有掌握好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比如刚读这本书的我,看目录时,就有点困难,缺少阅读的主动性,甚至放弃读它。但是当我读到第五章阅读的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时,我才有了想要更快了解书的内容冲动,这才有读这本书的冲动,或者说是兴趣。在第五章中,两位老师提出主动的阅读基础需要一个读者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除了这四个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提出这些问题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我想之所以一开始读目录时不能一下子投入,是因为,我读目录时,就没有认真思考,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内容?我与它仅仅是书本和读者的关系?读到这里,不经就想到孔子曾提出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停思考和探索,作者所提出的观念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就是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懂得如何让书本教导我们。作者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这就是低年级孩子的水平,同时所收获到的知识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比如说看娱乐杂志、广告之类的。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高层次的读书方法了。我经常自诩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似乎也读了不少书,然而懒人如我,真正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无论是书的选择,还是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还是阅读过后对自己的交代,经常读了,散了,忘了。作者说“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如今无论作为教者还是读者的我,都应主动阅读,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左右2

从小到大,家里最不缺的就是书籍,所以我在很多长辈眼里就是个“小书迷”,他们总觉得我看了很多的书。而我,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这个寒假后,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再也不敢说自己读过很多书了,相反,我会觉得自己读的书真是少之又少。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以前的我读书总是围绕书中的表层信息,而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总认为把书从头看到尾就算读完了,现在看来这可谓是无效阅读。无效阅读既费时又费力,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呢?我想《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答案。一、做个主动的阅读者什么是好的阅读?好的阅读就是主动的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心境越愉悦,书也就读得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谈到阅读的主动性,就要思考每个人读书的目标。作者认为读书有两个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为了获得资讯而读在我看来就是“碎片化阅读”,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获得信息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大多数人习惯于碎片化阅读,这样不仅消磨了时间,还让人有一种满足感。这里的满足感在于以为自己收获了知识,而实际上,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把那些信息拋诸脑后,因为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的知识出现。为求得理解而读的阅读就不同了。阅读的过程就是把我们与作者的差距控制到一个可以交流的范围内,从而更方便地接受作者的思想。本书关于阅读的艺术就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写的。当然我认为这两者的阅读并不矛盾,就像周岭《认知觉醒》一书中提到:我们可以把浅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状态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总而言之,阅读是一件主动去做的自我学习的事。二、阅读的层次本书将大部分笔墨放在阅读的四个层次上,这也是全书重点和精华部分。这四个层次是渐进积累的,逐渐包含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将一本书从头读到尾,理解我们所能理解的。虽然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但是很多人在第一层次就放弃了,因为他已经不能坚持将一本书读完了。阅读的第二层次是检视阅读。检视阅读也可以称为系统化略读,在这个层次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拿到一本书后先略读或粗读,以大致了解其背景、要讲的内容、基本架构等。阅读的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分析阅读需要理性的阅读思维。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同一个主题两本以上的书的阅读都可以叫做主题阅读。这也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读书的层次其实不就是人生的四个层次吗?第一层次的人安于现状,碌碌无为。第二层次的人总是热血沸腾暗自发誓要好好努力,可是三分钟热度。第三层次的人拒绝止步不前,他们总是不安于现状,追求不同阶段该完成的目标。第四层次的人认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三、阅读的最终目的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读书虽然不可能给你带来直接的财富,但是却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富足。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更多的选择。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将知识比喻为一个圆,圆周内是你所知道的,圆周外是你所不知道的。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圆越大,他所接触到的未知越多,困惑也越多,所以学得的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反过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少,他反而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这不就和一个人读不读书一个道理吗?一个人书读得越多越想读,而有的人根本不会想到读书这件事。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为了形式主义去读书,而是需要真正吸收书中的内容,将读过的书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这才是在真正的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左右3

不久前,我看过这样一个辩论赛,论题是“有了电子书,纸质书籍还需要吗?”正反方分别从环保、便利性、保护眼睛等方面纷纷展开叙述,并对对方观点发起攻击,这里就不展开。其实我还想把这个辩题扩展开来:那就是如今网络时代背景下,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获取到各种信息,那么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认知,是否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一些疑惑的,我从未想过有人能把“如何阅读一本书”发表诸多观点并写成一本书,在我看来,阅读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遑论深度解读阅读这个行为并剖析出脉络。既然这本书是指导我们如何阅读一本书,那我是否能将里面的方法应用到上网中?抱着这个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系统来看,这本书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阅读的基本能力)、检视阅读(快速了解书的内容或者值不值得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深层次的理解书籍内容)、主题阅读(有些像写文献综述般严格要求)。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还提出不同类型书目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总的来说,书上内容很多、逻辑较深,是一本有点“阅读难度”的书籍。书中还对为什么用“层次”一词而不用等级有所解释:“严格来说,种类是样样都不相同的,而层次却是再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特性。也就是说,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第一层次的阅读并没有在第二层次的阅读中消失,第二层又包含在第三层中,第三层又在第四层中。事实上,第四层是最高的阅读层次,包括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的层次。”我很赞同书中将阅读目的划分的三个等级(这里我觉得三者不是递进关系,所以用等级一词或许较为妥帖):阅读的目的分为为获得消遣,通俗点就是为了娱乐;还有的是为了获取资讯,这个有点类似于我前文提及的满足人类的认知需求;最后一个是为求得理解。看到这里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把上网找出对应三个目的的话,应该也差不多。可是即便同样是获取认知,网络上观看到的信息较大比例还是较为碎片化,不具备书籍知识的系统性。但与此对应的,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获得书籍上专业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消磨时间充实生活的乐趣才是更实际的需求。人类作为这个星球最独特的生命体,思想上超越了一般动物的基础,但生理上的局限难以摆脱。从呱呱坠地到闭眼安息,我们一直在进行认知活动。人类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在过去,书籍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是相当大的:从地理图册可以看到地球上各种地貌,从动物相册上可以认识到各种动物,从科学类读物可以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从各类小说里看到不一样的人生故事……而如今网络的发展极大颠覆了这一认知来源,与需要静下心阅读书籍接受新认知相比,网络可以让人即便在喧嚣环境下也能进行接受认知这一活动,既满足人类认知需求又无需大脑过度思考,尤其是4G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高网速,使得“抖音”短视频类软件已经成为现在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只需用手划一划就能看到千奇百怪的视频甚至还有独特算法算出你感兴趣的分类。那么在如今这个时代,从阅读中获取认知的独特优点在哪?我尝试给出系统的解答,但似乎这超出了我现在的认知能力,我想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书籍和网络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到底结论该是如何?我想还是暂缓一下,把问题留在心里,以后慢慢来回答。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左右4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200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初识此书,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我还在义城工作,是一位特别爱读书的老同事张荣全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我对此书嗤之以鼻,认为“认识汉字不就会读书了吗?还需要这么厚的一本书来概述和引导吗?”但是,当我真正捧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才知道,阅读,原来是这么深刻的一件事。由于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所以,专业性的语言和论述比较多,以至于对当时那个自以为会读书的我来说,是根本看不进去了,这才是一直搁浅了那么多年的真正原因。六年过去了,我也已经由当初那个“自以为是”者成长为“潜心读书者”。作为一个爱读书之人,这些年我也看了不少书,家里的书柜由1个变为3个,各种类型的书堆满了书柜。对于我特别喜欢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我都是认真地逐字阅读,并及时抄写读书笔记,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最初,我是抱着“陪孩子读书”和“完成每月的读书任务”的心态读这些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自己值得学习和探究的空间还很大。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值得一读,即使是哪些自己曾经因为枯燥无味的书,在第二遍读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它有趣的一面,真可谓收获不小呀。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刷新了我的阅读观。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最终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可以这么说,曾经,我的读书方式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并非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主动阅读,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一本新书,就像一个陌生的朋友,需要我们用热情、主动、接纳的情怀,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了解她,走进她,真正地和她融为一体。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读懂一本书最高的境界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左右5

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从最初阅读,我就对它充满期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渴望自己有更好的阅读能力,能更快更好地阅读更多书。我更幻想自己看完整本书之后,阅读能力马上就能有一个飞跃。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项技能的提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可当我试图运用作者总结的方法去阅读其他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难很好的运用。最初我以为只是对作者总结的15条规则不够熟悉,后来我意识到用作者总归的规则去阅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速度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大减慢了。这和我最初选择阅读这本书的初衷似乎背道而驰,因为在我之前的观念里,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是成正比的。虽然在阅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后,我了解到作者范多伦的观点:阅读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阅读速度越快就越好,阅读追求的是质量,是阅读中的思考,是需要带着问题去和作者对话,阅读是一门可以帮助读者提高理解力的艺术。但是我最终体会到:去明白了解作者的观点到自己内心完全接受并付诸行动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我作者范多伦的观点,我就觉得是正确的,也是接受的,但在具体自己实践的过程中,还是碰到了障碍。这正是我当时内心尚未真正完全接受“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去阅读”这个观点,而只是停留在如何更快更多的获得书里的资讯,我内心还是限制在急于追求阅读数量。我开始探索自己的阅读目的。我为什么要追求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呢?我发现自己会因为阅读完很多本书而沾沾自喜,我开始反省自己。阅读过多少本书对我而言不过只是一个数量,充其量只是我对这些数量的书中的内容有所了解而已。只有当书里的内容帮助自己有所提升,这才是阅读真正的意义,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阅读能力。当我自己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能真正达到统一的时候,作者指引的方法才会有效。这时我发现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导阅读者如何进行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就是提高理解的阅读,与一般阅读的根本区别在于不只是获取信息而是主动思考,增进理解力。这时我就愿意放慢阅读速度,去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进行阅读。作者提出阅读的四个层次的概念帮我们更好的逐步进行阅读训练: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阅读的层次是递进的,在高层次的阅读中一定会包含低层次的阅读,每个层次的阅读都是不容或缺的。基础阅读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能顺利阅读本书的基本都达到了基础阅读这一层次。检视阅读作为分析阅读的基础,其中包括两个步骤:略读和粗浅的阅读。略读可以使我们了解书的架构。通过阅读书名页、序、目录页、索引、出版者的介绍、摘要说明、最后的两三页以及选几个与主题相关的篇章来阅读,这些控制在一小时以内。略读后判段是否需要进入粗浅的阅读。粗浅的阅读,即快速通读,即便有不理解暂时跳过,通读完毕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个大概整体的了解,这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可分为三个阶段,共十五个规则。读任何一本书都可以带着四个问题去阅读:1、书的主体是什么?2、具体如何描述的?3、真实吗?4、和自己的联系是什么?其实仔细分析这四个问题也是和分析阅读的十五个规则呼应的。通过前四个规则(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来回答问题一,了解架构大纲;规则五到八(分析阅读第二阶段)可以回答问题二,阐释本书内容;分析阅读第三阶段的规则正好回答问题三和问题四,思考作者观点的正确性以及和自己的联系。通过这样的阅读,是有思考的,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提高理解力。主题阅读作为阅读的最高层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进行主题阅读的书籍不一定需要先进行分析阅读。可以通过检视阅读后挑选出书单,进入到主题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不只是在读一本书,而是读一组书,可以是不同书里的某些相同主题的部分。总之是书为读者所用,而非单纯地从一本书中获得什么,这也是阅读追求的最高境界。总之,《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导我们阅读的书籍,值得一遍又一遍阅读,或许第一遍第二遍会觉得晦涩难懂,当充分理解并且愿意实践以后一定会让人受益匪浅,前提是你是一个想要提升理解力的阅读者!

为您推荐

小说标签